1 、操作因素
1.1 涂片太厚 在涂片時細菌挑的太多,沒法分開,在脫色時就不能將第一步染上的結晶紫的顏色脫去,可能會使革蘭陰性菌也出現紫色,誤認為革蘭陽性菌。
1.2 脫色時間
陽性菌透性小,不易被脫色,陰性菌透性大,易脫色;但這是在固定的時間條件下的結果,如果延長脫色時間,也會使脫色劑滲透進陽性菌的細胞壁中,使染上的結晶紫脫去顏色,最后染上復紅的顏色,變成革蘭陰性菌。而脫色時間太短的話又會使陰性菌染上的結晶紫不能wan全脫色,出現紫色,誤認為革蘭陽性菌。
1.3 固定方法
固定不僅能殺死細菌,改變細菌對染料的通透性,還能使細菌吸附在玻片上,保持原有的形態(tài)結構。固定方法是將干燥后的細菌涂片以中等速度通過火焰三次,以玻片觸及手背皮膚熱而不燙為宜。但在實際操作中有的同學將玻片在火焰上烤的太久,改變了細菌原有的通透性,會使細菌的染色性發(fā)生變化。影響了染色的結果。
2 、細菌因素
2.1 細菌培養(yǎng)時間
細菌的典型形態(tài)、染色性是在對數生長期,取這時的細菌做革蘭染色可以反應細菌的真實的染色性。如果細菌培養(yǎng)時間太長,變成了老齡菌,染色性就會發(fā)生變化,可能會使革蘭陽性菌染成革蘭陰性菌。
2.2 培養(yǎng)基的成分
一般認為革蘭陽性菌體內含有特殊的核蛋白質鎂鹽與多糖的復合物,它與碘和結晶紫的復合物結合很牢,不易脫色。但是如果培養(yǎng)基中缺乏核蛋白質鎂鹽就不能合成菌體成分的核蛋白質鎂鹽,細菌與碘和結晶紫的復合物結合就不牢固,容易脫色,可能會使革蘭陽性菌染成革蘭陰性菌。
3 、染液因素
3.1 碘液
碘液作為媒染劑能增加染料與被染物的親和力。如果碘液放置時間太長,或經日光照射失效,失去媒染劑的作用,就可能使結晶紫與細菌結合的不牢固,容易被脫色,使革蘭陽性菌染成革蘭陰性菌。
3.2 結晶紫 結晶紫的濃度太高,就會使染上的顏色不容易被酒精脫色,可能會使革蘭陰性菌染成革蘭陽性菌。
3.3 酒精 酒精作為脫色劑,革蘭染色的脫色酒精濃度為95% ,在此濃度下革蘭陽性菌染上的結晶紫不易被脫去,保留紫色,革蘭陰性菌染上的結晶紫容易被脫去,最后呈紅色。但當酒精的濃度為70% 時,它的脫色能力最qiang強,可能使革蘭陽性菌染上的結晶紫也被脫去,使革蘭陽性菌染成革蘭陰性菌。
綜上所述,影響染色的其他因素,還有菌體細胞的構造和其外膜的通透性,如細胞膜的通透性、膜孔的大小和細胞結構完整與否,在染色上都起一定作用。此外,培養(yǎng)基的組成、菌齡、染色液中的電介質含量和pH、溫度、藥物的作用等,也都能影響細菌的染色,所以我們在染色時要注意當染色結果與預想的結果出現不一致時,要考慮到這些因素的影響。對同學來講重點強調操作因素的影響,使他們在一開始學習革蘭染色,就認真對待,養(yǎng)成良好的學習態(tài)度,嚴格按照操作規(guī)程來做,提高實驗結果的準確性。